精耕于细节,始修于长程 | 心理学系系友王陈珺

稿件来源:心理学系公众号 发布人:洪湉湉 编辑:洪湉湉 责任审核人:刘妍 系统审核人:李桦

        走上心理学之路并不是王陈珺意料之中的事情。

        成长于医生世家的她,原先规划的是学习医学,走上和家人们相似的路。但2004年,懵懂的她走进了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她在这里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收获了很多对未来大有裨益的帮助。

        从中大心理学系毕业以后的王陈珺,转换过很多不同的角色。从金融行业到教育行业,再回到最初自己所学的心理学领域,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在心理学系的所学与所思始终伴随着她,一路成长,一路寻觅。

“”
中山大学毕业季的王陈珺

 

Part 01 重新出发的热爱

“”
左二为王陈珺

        毕业踏入金融行业五年后,王陈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意识到,这个过程好像挺没劲的,“我越来越觉得当下的生活状态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虽然我在银行也经历过轮岗,不同岗位的工作都有涉及,也曾得到过很好的机会,但我一直都不满意,总觉得不够,也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于是,带着这样的疑惑,也出于对自我疗愈以及家庭教育方法的需求,她在闲暇之余参与了萨提亚流派的个人成长工作坊。

        对比起在中大心理学系的学习过程,王陈珺坦言,对萨提亚流派的学习让她看到了心理学的另一面,重新激发了她对心理学的热情,“参加了萨提亚工作坊以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心理学是可以体现自己很多价值的,也能够让我真正地去连接到我自己想要的”。 “我在心理系长达六年的受训过程中,很多时候,可能会选择从一个比较宏观的层面去学习,去分析背后的逻辑,从一个研究方向的角度,去探索一个更加客观的规律。然后呢,现在在学习萨提亚的过程中,我开始看到了更多微观层面的人性。我对此很好奇,也觉得很有意思,很有趣。它会让我有了去探索的热情。”

        学习萨提亚流派让王陈珺找到了解决家庭冲突以及孩子教养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她遇到了志趣相投的伙伴,也真正找到了自己愿意奉献热情的事业。

 

Part 02 引路人

        回忆起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与成长历程,王陈珺用“充满转折”来形容自己在心理学系的经历。高中时期的她,总认为一切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而来到心理学系,她才发现,以前应对的问题的方法、套路,都“无效”了。 “那个时候我刚来到心理系,学习专业课,老师就经常让我们自己去组队、自己去探索、做presentation。问题都不再有标准答案,所有问题都变成了开放式问题,你要去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很苦恼:这怎么又没有标准答案?这该怎么办?”王陈珺笑着分享自己过去的困惑。“但是穿越了这一切的痛苦之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系真是很尊重和鼓励学生们去做更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探究自己好奇的事情。你可以在课程作业中对任何你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老师也会给大家很多支持,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体验。”

        她提到,大学期间最让她印象深刻的一次作业,是在林升栋老师的“消费心理学”上做的关于“成年后的子女要不要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小课题。课题组成员们当时一同去采访了几个家庭,向儿子家庭和他的父母家庭了解了彼此的看法与选择。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分而不离”的家庭居住方式非常有利于大家的相处,父母与子女之间既存在着生活界限,又可以相互支持,保有一定的联结。学生时代的一次作业,在未来生活的某个时刻,成为了她的参考。在王陈珺买房时,就应用了自己当年在作业中得出的结论——她与她的父母居住在同一个小区,但并不是同一栋楼里。她表示:“这种‘一碗汤的距离’ 就很好地保持了大家的界限感,大家有什么事情也可以相互照应。”

        王陈珺一直很感激在心理学系遇到的引路人:“我觉得我的导师蔡华俭老师,还有高定国老师、程乐华老师、黄敏儿老师、周晖老师、王飞雪老师,丁玉珑老师,还有曲折老师等等,他们真的是很包容,给了我们很自由很充分的空间。你想去做的研究,想去探索的,他们都会全力支持你。”

        “程乐华老师在课题组里对我说过一句简单的评价,他说我可以把小的事情做到极致。这句话让我受用至今,不管是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时,还是现在是在工作中,我都追求把细节的地方做到极致。”因为对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因由这句话的鼓励,她在往后很多迷茫的时刻,都获得了指引。对于与老师们的相处过往,王陈珺如数家珍,她同时感慨自己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受益一生的道理:“老师们不会因为自己是研究某个方向的,就从某个方面割裂地看待问题”,这让王陈珺在离开学校以后,也一直会用全局、包容的思维看待事物。

        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心理学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陈珺的生活,而现在,她也将带着自己的热情,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不断利己、利他。

 

“”
如今的王陈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