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于细节,始修于长程 | 心理学系系友陈惠珊
在上大学前,陈惠珊就对心理学有所耳闻。中学时代,她就看过很多犯罪心理相关的电视剧,心理学的神秘以及心理学对人的关注深深吸引着她。回忆起来到中大心理学系的原因,陈惠珊说:“我和心理系蛮有缘分的”。填报高考志愿时,她一度在中医和心理学两个专业之间摇摆,心理学是她的第二志愿。但在录取结果出来前,她就一直觉得自己会被中大心理系录取。她与心理学的双向选择,像是冥冥之中的命中注定,也是她往后在心理学领域上不断探索的一种指引。
2011级的心理学系在珠海度过了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在珠海求学的日子以及珠海标志性的长教学楼在陈惠珊的心中共同勾勒了最难忘的大学时光。心理学系的课程学习慢慢帮助她揭开了心理学的面纱,从入学时的懵懂、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到后来能够严谨全面地设计实验、招募被试,她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收获了专业能力的提升,还有不同院系的友谊。“在其他院系的同学眼中,心理系的学生是一群很有求知欲的人,很愿意探索生活中的问题,经常做很多有趣的实验。虽然心理学的研究做起来很困难,对研究者的要求也比较高,但那时候,我能感觉到,其实我们做的研究一直可以被很多人看见。”
入学第二年,陈惠珊就积极地报名参加了系里的创新大赛,并在比赛中设计了利他行为的冥想实验。那次比赛经历对陈惠珊和队友们而言,意味着极大的精神鼓舞。“尽管那个时候我们才大二,相比起高年级的学生,实验设计和统计等专业知识都还没有很系统地进行学习,出对这个社会现象的兴趣,我们依然很想尝试,非常积极。”凭借着热情、努力与踏实,她们最终在比赛中披荆斩棘,荣获了一等奖。

寻求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最初,陈惠珊曾想过往心理咨询的方向发展,在王雨吟老师心理咨询课上,她真正了解到了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咨询。“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个比较内向的人,自己本身的资源就较少,并不适合再去向外输出,但心理咨询需要动用很多心理资源内部消化,所以不太适合我。”从事教育行业也曾是陈惠珊考虑的工作之一,为此,她还通过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但当时,广州的学校里心理老师的需求很小,竞争激烈,于是她也打消了这个念头。应用心理学的范围很广,实习时期,陈惠珊也面试过许多类型的工作。面临职业选择,她仍然在不同的选项上迷茫地兜兜转转,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她还是希望自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选项。
出于对应用心理学的兴趣,尤其是对社会心理学的好奇,陈惠珊在大三时参加了邹智敏老师的组会,接触到了一些工业组织心理学。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她日益坚定了自己对社会方向深入探索的想法。课题组里,老师提供了一些近距离接触企业相关项目的机会,也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她对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在专门做EAP的伯曼心理和“壹心理”的线上EAP项目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习以后,陈惠珊确定了“组织心理学”这个方向——或许这就是她一直想要找到的、最适合自己的选项。毕业至今,陈惠珊一直在“壹心理”工作,在“壹心理”参加的项目也不再局限于企业管理咨询,还涉及到了心理学的其他方方面面。她逐渐发现,心理圈其实也是很小的圈子,很多人都相互认识,大家总会有共同的朋友,很有意思。
“我一直很感谢当时的同学和师姐,他们给我介绍了很多社会上的机会,让当时对社会接触不多的我收获了很多经验。”中大心理学系为她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可能性。

如影随形的心理学
“我本身自制力就挺强的,学习心理学以后,我发觉自己的自制力比原来更强了。此外,我会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有更多的认知,自我觉察也更多。”她表示学习心理学让她受益颇多,“学心理学的人并不意味着情绪不会波动,也不会有烦恼,而是我们能更客观地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因此也不会轻易地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挣脱,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 是处在什么状况,能够理解自己,知道这是正常、合理的。”
此外,心理学的学术研究对于“因素之间是因果还是相关关系”的强调、“先推论后验证”的思维模式对她如今的生活仍然有很大影响。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当中,她都会遵循这样的模式去思考:比如在网络购物时,对于很多商品的详情介绍,她都会先思考一下他们所宣传的结论是否有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种严谨的理性思维会卷入很多我感性、冲动的时刻,很有意思。”工作之外,心理学也依然在生活中与陈惠珊相伴着,如影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