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系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学在中大,追求卓越——本科生导师制师生交流午餐会
为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职员工作氛围和达建良好的沟通环境,心理学系从2017年开始,每周举办一次教职员午餐会,为了更好地做好育人工作,今年,心理学系第一次请学生参与系教职员午餐会,12月5日在305会议室由系党总支郑平副书记主持召开本科生导师制师生交流午餐会,心理学系老师、大一、大二的本科生同学参与了此次交流会。
2017年心理学系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全覆盖,本次会议围绕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导师制度,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其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导师制执行以来老师们以及同学们遇到的一些问题与疑惑,以进一步修订学业导师制文件,让心理学系的导师育人机制发展的越来越好。
郑平副书记首先总结导师制执行以来,在全体老师的辛勤付出,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反馈下,目前导师制执行情况总体良好,许多学生反馈:从导师那里不仅收获了关于大学、学术的成长的良好建议,而且疑惑得到导师亲切的解答。总体来说,导师制对学生的大学成长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看到导师制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这些积极的、有益的、幸福的瞬间,师生表示十分开心。
会议期间系老师亲切地询问学生导师制度实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学生积极提问并主动与导师深入探讨解决措施。

郑平副书记主持
在导师、同学提问和回应环节中,有老师指出,导师制是一个良好的制度,带给同学们很多益处,但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如何实现与导师的高效沟通、如何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与积极性等。针对上述问题,导师们与同学讨论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大学初期对同学们进行导师制和互动形式的实施培训,接下来依托班委的督促,进一步强化同学们对导师制展开形式的了解。最后针对参与度的问题,系里要求大一大二同学都要参与,并会用第二课堂作为考核的平台。
有老师解答了导师制考核工作的问题:师生各司其职,合作交流才能达到效率最大化。老师负责与学生交流的内容模块,学生的考核则是通过每月的交流记录表,并由班委监督考核。针对学生对不同导师不同研究方向的兴趣问题,有老师回应指出:大一大二是心理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原则上不予更换导师,若有特殊原因,需在获得新导师和原导师的同意下才予以批准。其他同学也提出了诸如“17级第二课堂管理”、“如何调动同学们积极性”等问题,经过此次师生午餐会讨论,双方都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答复。
本次午餐会议为师生交流搭建了一个友好、便利又高效的平台,对于心理学系导师制度的完善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一排:姜建华、周晖、邹智敏、潘俊豪、郑平、王琪、方心怡、殷丽君、牟毅、刘彦平老师
第二排:丁晓伟老师、程文昭、潘静老师、何冠雄、陈婕、赵冰清、赵钰洁、张婷婷、陈慧儿、陈家乐
第三排:汪少聪、肖必鸿、邓鸿昊、李雨斯
撰稿:林煜东
编辑:季宣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