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寻访|来自星星的你——访心理学系2004级校友朱绘霖
校友简介:朱绘霖校友,中山大学心理学系04级本科生,毕业于2008年。先后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专职科研人员,发表多篇SCI论文并主持自闭症为主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项目。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候选分析师。
采访人员:蔡慧婷、谭惠心、季宣辰
地点: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时间:2018.08.18
此文章已经过校友最终确认
朱绘霖师姐与校友寻访队旗合影
周六的上午的中山三院依旧人来人往,我们在儿童行为中心有些紧张地聊着话题等待,一声轻快的招呼从背后传来,只见师姐扬着灿烂的笑容,身穿印着“斯金纳”的短袖,向我们快速走来。似乎是被师姐的笑容所感染,我们紧张的心渐渐放松。坐在温馨的小房间,我们开始了对师姐的采访。
与星星为伴
我们喜欢用“星星的孩子”来称呼形容自闭症儿童,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聋,却给自己的耳朵戴上了罩子,不哑,也执拗地缝上了自己的嘴巴。他们把自己隐藏在孤独的黑暗中,极少的光亮才能投入他的世界。我们很好奇也很想了解师姐与“自闭症”的故事。
被问到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个话题,师姐笑着感叹:“其实这是一件比较巧的事情。”师姐研究生阶段学的是心理分析,就是深度心理学里面的荣格所提出来的一个体系。研一的时候,师姐有机会到福利院实习了一年。在和福利院孩子的接触相处过程中,师姐慢慢地发现了这些孩子和普通孩子不同的特点,开始关注儿童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但当时对师姐来说只是兴趣而已,远不到确定了以后研究的方向。真正的机缘在考博士的时候来临,申荷永导师的博士生名额有限,本以为希望渺茫,却遇到了刚引进回国、对自闭症课题感兴趣的教授,于是就去了他的实验室,选择和星星为伴。
似乎与自闭症扯上的一切都是复杂的,我们打从心底里佩服师姐的勇气与坚持。在2011年,国内研究自闭症的团队也不是很多,社会关注也是欠缺甚至是误解的。七年过去了,师姐还是如往日般专注于自闭症的研究。七年很长,可以使一座城瞬息万变,十年很短,一个人坚持了自己的初心。谈到近七年的变化,师姐会心一笑。
普通人会忧虑担心逐年上升的自闭症发病率,但对于师姐来说,这意味着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在逐渐提高,能够诊断自闭症的医生在增加。于此同时,这意味着国内外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在一起并肩作战,攻克自闭症的难题。十年前,社会的态度很悲观,把自闭症归为重度的精神残疾。十年了,人们逐渐开始发现星星稍有暗淡的光,开始有了治愈的希望。另外,从师姐的话里,我们还了解到自闭症复杂和尚且不明的病因,我似乎看到了师姐眼里的决心。
选择与星星为伴,一路砥砺前行。
做一个开放的荣格行者
谈及荣格,师姐眼里有藏不住的喜爱和骄傲。
师姐研究生阶段学的是心理分析,其中最欣赏的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荣格认为,人格分为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但荣格心理学最吸引师姐的还是它开放、包容的体系。人们总以为精神分析都是狭隘的、不可批判的。但师姐说荣格分析心理学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而且荣格本人的研究兴趣也是十分广泛,词语联想测验和生理多导仪都是他发明的。另外荣格还对炼金术和东方文明都非常感兴趣。荣格心理学体系也是十分严谨的,师姐补充道。作为医学生毕业的荣格受过很严谨的科学训练。在师姐的话里,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个睿智、眼里冒着兴奋劲、却有些许严肃的老学者。
受荣格心理学的影响,师姐成为了一个“router”。换言之,荣格行者。何为行者?可以解释为践行者。荀子曾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师姐一直在努力地推广心理分析,做一个开放的践行者。
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一篇与师姐有关的文章“艺术唤醒植物人”。初闻时,十分讶异,艺术和植物人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如何联系到了一起。师姐给我解了惑。“我认识的荣格分析师其实都是来自于不同的领域,有文学、医学、音乐,还有药学、化学的教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是一个包容和开放的体系,你可以把个体自己的专业和知识体系都可以结合到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在一次分析心理学的课程培训之中,师姐结识“植物人艺术唤醒”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吴超老师。对于“植物人”,师姐的话里充满了疼惜:“植物人这个群体的生存其实是挺没有尊严的,治疗的方法也是很单一的,家属也是很绝望的。这是一个可能我们之前在象牙塔里是不会意识到的东西,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撼。”有时候,远比内心震撼而更震撼的是随之而来的行动,在加入这个团队之后,师姐运用自己深度心理学的知识和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帮助他们拓展艺术唤醒的个性方案。另外,给绝望的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现在,这个项目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植物人及其家属,而是希望推动人文关怀和疗愈进入医院。师姐作为项目的主要成员之一,共同参与到“生命力共同体”的社会推广、作品研发这个多学科的团体之中,创造一个没有学科壁垒的开放氛围,让心理学在其中发挥作用与责任。
听从心,顺其自然地选择
在大学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很容易就会被问及“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但这一直是个难以阐述的问题,却总招架不住太多人问,所以太多人会选择敷衍。我们也不可例外地问了师姐类似的问题。“我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决定要学这个专业的,也是经历了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的。”师姐回答道。
从师姐的言语里可以感受到她的简单和纯粹,一开始对心理学的不了解,选择一边读一边看。再到大三大四,放弃专业的基础心理学优势走科研的道路,听从心的选择,选择了临床治疗的方向。研究生博士阶段在国内研读了心理分析,再到如今工作。整个决定过程看下来似乎都是十分顺畅的,对此,我们发出来疑惑。
原来,在考虑是否要去国外读书,师姐也曾犹豫过。能有机会去国外读书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可乃至不允许错失的机会。甚至当时“出国潮”喷涌而起。但师姐在考虑了客观因素之后,主观因素上更愿意去面对现实的挑战,不随波逐流,听从心,顺应自然的安排。谈及自己稀有的“本土”求学经历,师姐也会经常嘲讽自己是“土鳖博士”,但从不感到遗憾和后悔。
曾几何时,在众说纷坛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言片语中迷茫,缺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曾几何时,没有选择坚守抑或缺少听取的胆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进的阳光。朋友,请听从心,顺其自然地选择。
十年情谊难相忘
听闻师姐前些天在南校参加了大学同学十周年聚会,我们心中十分向往,又仔细问了问。原来师姐身上的短袖就是这次同学会聚会特意制作的班服。问到参与的人数,师姐开心地笑了,大半个班的人来了,还包括“特别好”的程乐华老师。
十年情谊难相忘,说到大学同窗和导师,师姐眼里都是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