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逍遥

稿件来源:心理学系公众号 发布人:洪湉湉 编辑:洪湉湉 责任审核人:刘妍 系统审核人:李桦

    2020年的春节,应该是这几十年来最特殊的一个,因为发源于武汉的疫情,我们取消了各种春节期间的聚会和庆祝活动,留在家中。加上春节假期的延长,本应是祥和热闹,放松身心的日子,很多人反而出现了焦虑、紧张、烦闷等等情绪。

    相信有时间读这篇文字的人,大多应该和疫情并非直接相关,因诸如医生、警察、公务员、快递员、社区工作人员等等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正因有了他们的奉献与付出,我们才能安坐家中,得空阅读此文。作为和疫情非直接相关的普罗大众,除了听从专家的意见,保持自我防护之外,很多人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渠道关注每天的疫情信息。这些天吸引人眼球的新闻此起彼伏,令人应接不暇。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某个事件或者观点被爆出来,然后辟谣翻转、甚至还可能对辟谣进行再次辟谣。

    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第一手的信息来源,也很难梳理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甚至由于并非医学或者流行病学专业出身,我们对某些观点到底在争论什么都搞不清楚,因此对这些天出现的热点事件和观点,我们不妨先放一放。

    这次的疫情不仅影响过年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上学、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只有生产和生活秩序得到恢复,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种焦虑的情绪。

    但在目前疫情尚未得到控制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反思一下,我们是否要肆意地沉溺在担忧或者愤怒等情绪之中?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十多年前的“缝肛门”和“八毛门”事件,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引导了大众的情绪,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医患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间接加重了很多人对医生的怀疑,这一影响至今仍难以彻底消除。

    我们的愤怒、我们的善良,都可能被人所利用,最后导致我们无法预测的,甚至是不愿看到的结果。我们要尝试把情绪和事件分离开来,如果的确是亲身见到或者身边发生和疫情相关的事件,我们要及时上报,如果不能确定真伪的信息,我们则没必要过于关注。

    庄子在《逍遥游》开头讲了一个故事,大鹏展翅八万里,从北海飞到南海去,蝉和斑鸠笑大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郭象注解这个故事说:“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顾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这段话不难理解,本质上就是说安于本位,然后就可以逍遥。现代社会分工十分精细,跨行业去获取信息很容易,但是理解、解读、判断这些信息则远远超出绝大多数人的能力。

    在不同的事件或者环境当中,我们都可以是主角,但到了某一个具体的事件,则必然有人是主要的角色,有人是不太相关的角色。无力感是痛苦的重要来源,对于那些牵动人心或者引人注意的事件,我们的转发或者关注,意义并没有多大,从春节到现在,确诊的病例还在增多,我们相信政府,相信前线的医生,他们在殚精竭虑、争分夺秒地和病魔作斗争。疫情必然会过去,在当前抗击疫情的事件中,我们要做的是安住于自己的身份、能力,支持党和国家的决策,安心等待胜利的消息。

    摆脱无力感的方法是做一些可以被我们自己感知到效果的事,这样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比如在家庭关系之中,我们都是十分重要角色。我们不妨利用这个假期,放下手机,和父母家人沟通一下感情,增进互相的理解。

    而在和我们自己相处的关系中,我们更是唯一的主角。事实上,平常由于工作或者各种事情,我们很难有机会倾听和感受自己的身心,《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以病治未病”,趁当前这个时间,在我们的身体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之前,观照一下身心,看看自己有哪些病痛、有哪些不足、试着好好去感受我们的身体,及时对身体进行调养。做好这些,等待疫情过后,我们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