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论坛之八(总第295期):卢春明(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4月11日下午
每周论坛之八(总第295期)
报告人:卢春明 教授
报告人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题目: 自然语言交流中的预测机制
时间:2022年4月11日 (周一,14:20-17:30)
地点:心理学系305
报告简介:
预测性在语言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以往研究大多在单纯的言语理解过程中考察预测机制,并且大都局限于音位和词水平。因此,在会话过程中不同语言层级的预测机制并不清楚。为此,我们通过结合计算建模方法和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了自然语言交流中的预测表征问题。我们首先考察了语言理解过程中词汇和语音水平以外的句子水平的预测问题,发现词水平特异的预测表征位于颞上回后部、右侧脑岛和额下回,而句水平特异的预测表征脑区则位于右侧额中回后部。进一步的联合分析表明跨层级的预测表征(即在词、句两个水平上都存在显著激活)为左侧背内侧前额叶与左侧额中回前部。这些结果将自然语言理解过程中的预测机制从音位和词汇水平拓展到了句子水平,并提示大脑中存在着层级特异和层级无关的预测表征神经基础。我们进一步探讨了自然语言交流过程中的语用信息的预测问题,发现交流双方遵循基于心理推理的预测计算机制,并与交流质量密切关联。这些研究对自然语言交流中的预测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有助于将预测理论拓展到自然会话过程。
报告人简介:
卢春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方向为语言交流和社会互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目前担任国际近红外光学成像协会通讯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秘书长等、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科普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分会理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