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论坛之九(总第138期):程乐华&牛端(中山大学),2017年4月13日下午
The AEM Model: A Framework for Deconstruc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Symbols
每周论坛之九(总第138期)
(1)
报告人:程乐华 讲师
报告人单位: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题目:The AEM Model: A Framework for Deconstruc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Symbols
时间:2017年4月17日 (周一,13:30-14:30)
地点:中山大学东校园心理学系(南学院楼C座)305
报告简介:
Symbol reflexes the particular meaning and organization of ideas of human beings. The AEM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 embodied cognition and metaphor, is a new framework to deconstru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symbols. The AEM model can be regarded as the lens to analyze different forms of symbol which represent different patterns of how individuals perceive and react to the environment. Three typical symbols: projective technique, coding and written or printed characters we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AEM model.
报告人简介:
程乐华,男,中山大学心理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理学学士,中科院心理所工业心理学方向硕士,中山大学社会心理学方向博士。研究领域: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主题涉及可供性、脸盲、投射测验等。有发明意象火柴、心理套娃、钥匙行为推理等工具,并提出可供性意义发生模型、可供性同构、理性感性系统社会分化说等概念和理论。
(2)
报告人:牛 端 副教授
报告人单位: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题目:“目标-教学-测评一致性理论”与有效教学
时间:2017年4月17日(周一,14:30-15:30)
地点:中山大学东校园心理学系(南学院楼C座)305
报告简介:
“目标-教学-测评一致性理论”是指,预期的学习目标与旨在促进学习目标实现的教学活动,以及评价学习目标实现程度的学生测评,三者之间应保持一致。“目标-教学-测评一致性理论”是保障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理论,当“目标-教学-测评”三个成分不一致时,就可能导致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报告人将首先介绍为什么“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础,继而介绍教育目标分类研究从布卢姆到安德森到马扎诺的演进,最后介绍报告人近期做的关于“目标-教学-测评一致性”的两项实证研究。
报告人简介:
牛端博士,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士(1995)和硕士(1998),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2009),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2014.3-2015.3)。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旨趣: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原理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升,包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研究,高校教师效能感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出版专著1部《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2009),在《心理科学》、《教师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