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论坛之四(总第200期):王雨吟(中山大学)&宁维卫(西南交大)2019年3月18日下午
每周论坛之四(总第200期)
(1)
报告人:王雨吟 副教授、李燕娟(学生)
报告人单位: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题目:每日自悯、应激感受和健康促进行为的关系:一项每日日记研究
时间:2019年3月18日 (周一,14:20-15:00)
地点:中山大学东校园心理学系(南学院楼C座)305
报告简介:
以往研究表明特质自悯可以通过降低应激感受影响健康促进行为(个体间关系),即特质自悯水平高的个体,应激感受更低,也更容易做出健康促进行为,如吃得更健康,做更多运动。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自悯不仅具有特质成分(稳定),也具有状态成分(随时间波动)。那么如果某个人某天的自悯水平更高,他/她的应激感受是否会更低,然后做出更多的健康促进行为呢(个体内关系)?相比于个体间关系,个体内关系能够给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信息,如提高状态自悯的短期干预是否会有效。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每日日记的研究方法,探究随每日波动的状态自悯(每日自悯)是否也和特质自悯一样,在个体内水平能够通过降低每日应激感受从而对每日健康促进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报告人简介:
王雨吟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临床和咨询心理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如自我悲悯、正念等;以及家庭教养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如正念教养等。
李燕娟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生,临床和咨询心理学方向。
(2)
报告人:宁维卫 教授
报告人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题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心理育人工作体系
时间:2019年3月18日 (周一,15:00-16:00)
地点:中山大学东校园心理学系(南学院楼C座)305
报告简介:
心理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育人的目的。心理育人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指向,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报告解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心理育人工作,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的开展。
报告人简介:
宁维卫,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教授,侧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社会心理学及青年心理学的研究。现为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副主任,独著、主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相关论著、论文100万字,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研究","世纪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性研究"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