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论坛之二(总第243 期):刘超(北京师范大学)&秦鹏民(华南师范大学),2020年9月21日下午
每周论坛之二 (总第243 期)
(1)
报告人:刘超教授
报告人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报告主题:社会心理学
题目:人际关系的守护者:道德情绪的心理、计算及神经机制
时间:2020年9月 21日 (周一,14:20-15:30)
地点:中山大学东校园心理学系(南学院楼C座)305
报告简介:
人类有一套独有的机制来感知和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那就是道德情绪。不同的道德情绪会在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修补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保驾护航。本报告将对道德情绪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介绍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并报告我们通过心理学实验、经济学数学模型、认知神经科学成像技术结合的方式对道德情绪的心理、计算及神经机制进行的一些研究,主要涉及1)感激情绪在道德违规时的心理和计算神经机制;2)内疚情绪与其他情绪在心理和神经机制的对比。我们希望通过对道德情绪的深入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
报告人简介:
刘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暨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教授/PI/博导。2010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校区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情绪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主要关注情绪在社会认知尤其是道德认知中的调控作用和脑机制,及其在教育、管理与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在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 、Social Cognitive & 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
(2)
报告人:秦鹏民教授
报告人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报告主题:社会心理学
题目:自我与意识
时间:2020年9月 21日 (周一,15:40-17:00)
地点:中山大学东校园心理学系(南学院楼C座)305
报告简介:
严重意识障碍病人的诊断、预后预测是现在临床的难点问题。本次报告,主要介绍如何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脑机接口技术、以及脑电技术,研究严重意识损伤病人的脑结构、残余脑活动(自发脑活动与刺激诱发脑活动)与意识恢复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另外两种能够明确意识恢复的意识损伤状态:麻醉状态、睡眠状态,以期能够找到意识恢复的神经基础,并进一步开发意识恢复的临床预后预测指标。
报告人简介:
秦鹏民,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导,青年珠江学者,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委员。主要采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意识、自我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已发表SCI论文28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在2015-2020年期间,发表论文16篇,第一作者(并列一作)和通讯作者论文8篇,部分论文发表在Annals of Neurology (IF=10.044),Brain (IF=11.931),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IF=9.526)等高水平学术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