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个人成长中心课程(2)
心理学前沿与自身定位讲座回顾
4月7日的午后,心理学系学习与个人成长中心的第二次课程如期而至,主讲人为我系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刘彦平副教授,聚焦的演讲主题为《心理学前沿与自身定位》。

课程伊始,刘彦平老师以一个观点引入:人之所以为人,得益于“多项功能”。从单项功能的角度,人都很难位于顶端。例如,日本研究表明,猩猩短时记忆能力是人的三倍;狗的嗅觉,则比人类灵敏数百倍;如今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脸识别的速度和体量,也是人类难以企及的。反之,协调使用复杂功能的能力,正是人类的独特之处。
随后,刘彦平老师以四个问题为线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的解释。
第一,什么是心理学?
在不了解心理学的情况下,它的前沿便无从谈起。刘彦平老师指出,就普遍定义而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behavior&mental states and processes的科学。既观察行为,也深入心理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阔。

第二,心理学的前沿会有哪些进展?
刘彦平老师认为,数、理、化、生、心理,是五大基本理科,心理学与生物学是并列的,并非隶属关系。基于此,第一个可能的前沿是与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相关的方向。这不仅与人的意识的研究高度相关,还是在计算机发明之后的热点方向,有着新兴的生命力,还能联系到大热的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领域。第二个前沿则是应用心理学。应用方向本身就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近年来,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普遍关注,市场对专业用户调研的需求等,都催生了应用心理学实践研究的繁荣。

第三,基础和应用有着怎样的关系?
刘彦平老师指明,在本科阶段,在能力范围之内,充分考虑长远发展的情况下,基础更为重要。每个时代的课题不一样,应用场景日新月异,我们难以预测下一阶段流行的社会需求。唯有把握基础、充实自己的“多项功能”,才能在未来以不变应万变,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在复杂多变的工作项目中。比如,令新生们普遍头疼的大学物理,就是一种基础知识。其中,做实验的思维模式,在未来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如何定位自身?
作为一门通识性强的基础学科,心理学包罗万象,能够辐射很多学科。因此,更需要自己主动选择方向。刘彦平老师建议,多接触是一种不过时的有效手段,可以主动追踪行业动态、寻找实习机会等。同时,不断询问自己:我想从事科学研究吗?我想继续深造吗?我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是什么?相信在掌握足量的信息之后,个人的选择也将更加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