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师风师德建设的部署,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进一步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 9月26日下午,我系特邀请历史系刘志伟教授,开讲“教书育人和师德的历史人类学”师德建设专题讲座,旨在通过师德师风培训,引导全系教职工以良好的精神风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新学期的各项工作中,为高等教育事业增光增色。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2000年起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2008年起任亚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0年起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此次讲座,刘志伟教授结合自己近40年的教学经历讲述了很多具体的事例,表明何为师德、如何尊重学术。特别以“光纤之父”高锟教授的一个笑容影响了刘教授的一生例,向各位老师阐明:师德,就是要善待学生,保护学生。善待学生最重要的不只是出乎情感,而是如何为学校立魂,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如何尊重学术,就是要敬畏三尺讲台,向各位前辈学习,要高于普通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面对社会的复杂性,要坚守个人道德底线,敬畏人类文明。通过刘志伟教授本人亲生经历,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如何做一名具备高尚师德的合格优秀教师,如何通过自己专业的学习迅速成长为一名专业的、专家型的教师。刘志伟教授精彩的讲座,深深的触动了所有参与学习的教职人员,他用自己近年的从业生涯,生动的诠释了如何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梦想、有教育情怀的合格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优秀共产党员,各位老师也发表了对师德建设的想法,表明要共同维护我校教师队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讲座结束后,全系教师大家畅所欲言,就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刘志伟教授的专题讲座,广大教师的体会是:一、爱岗敬业。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学习教育活动,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争做“四有”好教师,为学校新时期的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二、关爱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三、积极进取。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学校的共同使命。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是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我系通过此次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学习和日常教育督导,引导了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保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