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论坛之八(总第223期):温忠麟(华南师范大学)&唐苏勤(深圳大学),2019年10月28日下午
每周论坛之八(总第223期)
(1)
报告人:温忠麟 教授
报告人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题目:实证研究中的因果推理与分析
时间:2019年 10 月28 日 (周一,14:20-16:00)
地点:中山大学东校园心理学系(南学院楼C座)305
报告简介:
心理学期刊中的实证研究论文,很多时候都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学界对因果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讲人试图回答下面问题:(1)实验中不能操纵的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原因?(2)非实验研究能不能检验因果关系?(3)因果分析(尤其是中介分析)是否一定要使用追踪数据?追踪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报告人简介:
温忠麟博士,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计量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编委。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哲学博士,曾在牛津大学、西悉尼大学和美国圣母大学合作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各1项。对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特别是潜变量交互效应分析方法有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多篇。论著被心理学和其他社科领域广泛引用(Google学术搜索上可查到15000多篇论文引用)。曾获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最佳研究成绩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
报告人:唐苏勤博士
报告人单位:深圳大学
题目:中国丧亲人群延长哀伤障碍的发生率、风险因素及认知机制
时间:2019年10月28日 (周一,16:00-17:00)
地点:中山大学东校园心理学系(南学院楼C座)305
报告简介:
重 要亲友离世后,人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哀伤反应。大多数人在丧亲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会慢慢恢复、回归生活正轨,有一小部分人却迟迟不能走出丧亲之痛、难以找回幸福感、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在来自全世界各个文化的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下,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6月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加入了一类新的精神障碍——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PGD)。本报告将介绍报告人及同事自2012年起在PGD的概念引入、独立诊断确立、测量工具修订、流行病学调查、应对方式、认知机制(尤其是反刍思维)等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
一项元分析表明,PGD在丧亲人群中的发生率为9.8%。在中国,PGD在青年人、老年人、地震幸存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8%、3.9%和8.5%。年纪更大、失去子女或配偶、经历突发死亡事件、主观创伤程度高、只采用丧失导向(loss-oriented)应对方式的丧亲者PGD症状水平更高。
在PGD的认知机制方面,反刍思维是一种丧亲后常见的认知反应。以往研究认为,反刍是一种适应不良的认知,与抑郁、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相关。但是,将丧亲者出现反刍的情境、反刍的内容、对反刍的信念、对反刍的反应进行区分后,可发现存在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的反刍模式。这些研究发现对PGD的干预策略选择具有重要启示。
报告人简介:
唐苏勤,深圳大学助理教授,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富布赖特访问学者,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中山大学心理学学士;研究方向为丧亲后适应,以一作身份发表SCI/SSCI/CSSCI论文10篇,主译及参译著作8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