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系曹凡教授团队在Child Development上发表揭示汉英双语阅读障碍脑机制的重要成果

发布人:许俊斌 责任审核人:刘妍 系统审核人:潘俊豪

      心理学系曹凡教授团队采用“双语-双控制组”相结合的设计,首次揭示汉英双语阅读障碍的脑机制。采用双语研究设计,研究发现汉英双语阅读障碍儿童在完成汉语阅读任务和英语阅读任务时既涉及共同性脑功能缺陷,又涉及语言特异性缺陷。共同缺陷主要定位在左侧颞下回、左侧楔前叶和左背侧额下回。其中左侧颞下回和左侧楔前叶可能对应阅读障碍的视觉字形缺陷,而左背侧额下回可能对应语音缺陷。语言特异性缺陷则包括左侧顶下小叶的汉语特异性缺陷和左腹侧额下回的英语特异性缺陷。采用双控制组设计,研究发现,与年龄控制组和阅读水平控制组相比阅读障碍组均表现出左侧颞下回和左侧楔前叶的脑激活减弱,表明这两个区域的视觉字形缺陷是阅读障碍的核心缺陷。这可能是阅读障碍的成因,因为即使是年龄较小的阅读水平控制组也表现出比阅读障碍儿童更强的脑激活。在背侧额下回仅发现阅读障碍儿童比年龄控制组的脑激活减弱,而与阅读水平控制组相比没有差异。这表明该区域的语音缺陷仅仅是对阅读水平敏感,而不是阅读障碍,因此这一缺陷可能是阅读障碍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本研究采用“双语-双控制组”相结合的设计揭示了视觉字形缺陷是和阅读障碍起因相关的核心缺陷,而语音缺陷是阅读障碍导致的发展迟缓。

      阅读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学习障碍,在人群中的流行率约为5%-10%。阅读障碍的典型特征是障碍儿童仅阅读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其智力水平和其它认知功能均与同龄儿童相当。阅读障碍可以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业发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对阅读障碍儿童有重要的意义。而对阅读障碍核心特征的提取以及起因的揭示,可为阅读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支持,也可为干预方案的制定和干预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本研究为揭示阅读障碍的成因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图1


1 双语阅读障碍个体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共同缺陷(黄色)

图2


2 双语阅读障碍个体在汉语和英语中的特异性缺陷

(左图为汉语特异性缺陷,右图为英语特异性缺陷)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心理学权威期刊Child Development (Cao, F., Yan, X., Yan, X., Zhou, H., & Booth, J. R. (in press). Reading disability in Chinese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as an L2. Child Development),2019年影响因子5.024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为曹凡教授。曹凡教授为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阅读和语言发展与障碍,双语学习的神经机制,以及语言学习的大脑可塑性。在Developmental Scienc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Cerebral Cortex, Human Brain Mapping NeuroImage等专业期刊发表近 40篇论文。曹凡教授曾任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助理教授,2017年通过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至中山大学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