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相传”
来听听师兄师姐们的经验之谈
“心火相传”,是心理学系学子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我们优秀的师兄师姐们怀抱着对心理学的热爱和传承奋斗精神的热情,走到师弟师妹当中,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教训,交流心路历程,传递心理学梦想,使“心火”代代相传。
12月6日,在公共教学楼B302,“心火相传”交流会如期而至。“点亮未来,温暖人心”是本次交流会的主题。会上,18级本科生陈若浠、17级本科生魏文、研究生郭芷含3位师兄师姐为师弟师妹们做了精彩的分享。他们的发言,风格各异、侧重不一,给师弟师妹们带来了多角度的思考。
首先发言是陈若浠。站在贴近日常校园生活的角度,她分享了自己的学业和课外活动经历。
“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上大学不等于轻松。”大一就要上四门硬核课,不仅内容多,而且进度快,不少新生觉得“招架不住”,甚至提出了“学习数学这些东西有用吗”的疑惑。陈若浠提出了两点解释。一是“将来有用”:学姐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说道最近在学习一门课程,其中对视觉系统提取轮廓信息的操作中,需要用到先前学到的变换。可见,所学的一些工具方法,在不久的将来总会派上用场。二是“锻炼思维”: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理科思维的培养,能使我们成为逻辑清晰、思考更活跃的人。同时,她也分享道,这类硬核课的学习,更需要课前预习,提高上课效率,以及课后巩固。环环相扣,才能啃下硬骨头。此外,陈若浠还建议大家,初识心理学,会遇到相当多的概念,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而心理学的范围广、方向多,师弟师妹们可以多尝试探索,途径包括有旁听组会和每周论坛。在课外活动方面,陈若浠介绍了自己大一、大二期间的社团经历。她鼓励师弟师妹们“先思考你的兴趣,或者渴望提高的能力是什么”,以目标为导向,持着“贵精不贵多”的想法,加入并投入1-2个社团,才能更好地得到锻炼与收获。最后,陈若浠还提醒师弟师妹们要劳逸结合,注重身体的健康。坚持运动,尽量早睡,少熬夜,“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
第二位发言的是魏文。他围绕着“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一问题,他用逻辑严密的话语,为师弟师妹们提供思考方向。
最近,一篇文章《绩点为王:中国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传播广泛,引发了大学生的普遍焦虑。“只知道提高绩点,没有拥有一种确定感”,是不少大学生的现状。魏文认为:“没有普世的破局之道,只存在最优解——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他所认为的核心竞争力,由“三部曲”构成。一是要热爱。绩点,应该为学习服务。他还现身说法,自己因为更热爱基于人为中心的学科,于是转专业来了心理学系。二是要探索。魏文对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重点方向,以及各大高校的心理学科情况如数家珍。这些都是他在平时积极探索、点滴积累得来的。三是要聚焦。探索到一定阶段,就要学会将撒下的网收住。到大四就不要再东张西望了,需要确定自己喜欢的方向,要进学术圈还是去业界。可以通过把握好“大创”等机会,多思考、多实践、多验证。
第三位分享者是研究生郭芷含。她以一名研究生的角度,给师弟师妹们分享了看待学习、看待世界的另一种思考。
首先,郭芷含界定了学业和学习的区别。学业有边界,学的内容是固定的,目标主要是修满学分。而学习,是没有边界的,是一件终生的事情。高中学习目标性明确,高考高分是我们的追求。而到了大学,就失去了明确指向。这时,虚无感袭来,我们会不断追问:我学这些有什么用?进而不免功利地想到就业等实际问题。“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是有时间差的。”被卷入焦虑的我们,只想着怎么将所学快速转化,常常会忽视了这一客观规律。因此,不妨将眼界放开一些,耐心地学习和思考,积累自己解决问题的理论视角和逻辑方法。“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强烈的学习动机,少一些功利,我们能走得更稳更远。” 郭芷含分享道,心理学的魅力在于社会学属性。学习心理学给她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意识到认知的局限性。“手里有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个钉子”。郭芷含鼓励师弟师妹们打造属于自己的工具箱,不要手中只有一把锤子。最后,郭芷含还给出了3个具体建议:一是学好英语;二是不要挂科;三是不要隐藏自己的求知欲。她鼓励师弟师妹们,当所有人聚在教室后排时,要不甘于平庸,坦诚地走到前排,怀着真实的学习欲,认真学习。
交流会中穿插了心理学知识竞答等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交流会最后,师弟师妹们还积极向师兄师姐们请教了各种问题。这场交流会师兄师姐的全力输出,全场高能;师弟师妹们收获满满,整装待发。这是心与心的碰撞,“心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