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系师德建设专题讲座
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和德行形成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10月30日下午,心理学系诚邀哲学系的冯达文教授就“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和德行养成”这一主题,开设师德师风专题讲座,为与会师生做分享交流。
冯达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两所的首任所长,历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广东禅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宣部和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心理学系党总支李桦书记对冯达文教授和讲座进行了简要介绍。李书记提到,在师风师德这样一个议题下谈中国人的内在生命和情感养成,无论是对心理学的研究,还是对教学的模块方式,都能给我们带来实际上的深刻、本质的启迪。

在讲座中,冯先生以其卓越的才识、平易近人的言谈风格,将自己的见解缓缓道来、做出了精彩的分享。
冯先生首先回溯历史,通过中西方哲学起源的对比,追溯文明、道德形成的心理机制。他强调,中国人的生命情感有其正当性,中国哲学的框架理念对于德性养成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相对于西方哲学的情感、价值相分离的认知模式而言,在中国人的哲学体系下,情感与价值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孔孟哲学中,内在情感发源于人的纯正意念,是“美好”的来源。现实中有美好的东西,若将这一点一滴的美好凝聚在一起,就可以建构一个美好幸福的世界。
冯先生还讲到,相对于强调个人自由、强调公共权利的让步的西方而言,中国哲学还强调了社会关系和情感联结。在中国的哲学中,社群相互关系被认为是权利和义务的相结合,哲学家们从对亲人、他人的情感中外推、将情感扩大到“发乎情、止于礼”的社会体系。此后中国哲学进一步衍生出宇宙论作为客观存在论支撑中国哲学,发展出四时变迁、五行规律,逐步形成中国人从生命变迁的节律思考问题的特点,形成与内在心理状态相关联的认知结构模式,如在通过喜怒哀乐剖析自我的过程中,痛苦被视作存在的证明,快乐则是与他人联系的证明。

讲座的最后,李桦书记结合自身体会对这次精彩深刻的交流进行了简单总结。她认为,一方面,冯先生交流中展现的宏大叙事的逻辑、深入浅出的功底是教师们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事物的功利性被放大、而个体与他人的关联被淡化,谈论、重申“德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次的交流无疑为“在教学中是基于什么样的价值追求来引导学生成长?”“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感、社会感?”“对于学科而言,我们又该怎样运用先哲的智慧,做好中国的心理学?”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与线索。
